时效战开打,菜鸟瞄准顺丰、京东物流腹地
卷完价格之后,玩家们开始卷时效了。3月底,菜鸟联合天猫超市推出了优选仓配“1212半日达”服务。一周后,京东物流在其公众号悄悄上线“云仓达”业务,将电商配送时效进一步缩短到了“半日达”。
巧合的是,5月24日,就在菜鸟联合申通启动全国重点经济圈物流升级计划,推出智选仓配“次日达”服务的当天,顺丰也在其公众号官宣顺丰特快升级,提出“次日达”时效更稳定,“次晨达”范围再扩大。
菜鸟,正在成为那只搅动水花的“鲶鱼”。快递行业的“时效战”,一触即发。
这个时间点,为什么巨头开始如此重时效产品?时效产品的难度系数有多高?各自又是如何做的?
巨头“卷”时效,唯快不破
时效产品,一头连着体验,一头连着利润。
一直以来,“时效”都顺丰、京东身上的标签。顺丰以快速、稳定、安全的标签,长期稳坐高端快递市场的头把交椅。为了维护这一标签,其甚至在国内率先组机队、建机场,将时效标签突出到了极致。
什么是顺丰护城河?王卫在公司内网中多次强调:“服务体验就是顺丰的生命”。
京东则是通过自建物流,并于2010年推出“211”限时达服务,将彼时快递的平均收货时间从近一周大幅缩短到半天,从而借助3C产品在电商平台激烈的流量竞争中跑出来。
对于自建物流的逻辑,刘强东喜欢用三个关键词形容:体验、成本、效率。
如今,菜鸟也开始打时效标签。今年3月底,菜鸟联合猫超推出“1212半日达”;5月底,联合申通推出全国重点经济圈“次日达”产品……
随着电商作为商家重要的流通渠道之一,主流的快消、3C、鞋服、美妆等产品电商渠道销售占比达到25%-40%。商家的消费者之争,过去可能集中在流量转化,如今则越来越集中在消费体验。菜鸟这些动作背后的逻辑,正在于此。
根据菜鸟内部提炼,时效、上门是电商购物的两大痛点;因此,从去年力推送货上门,到今年主打时效产品,菜鸟都是在消费者最重要的需求点上,持续高度投入。
当然,除了体验之外,时效产品也是重要的利润中心。
顺丰和“通达系”分别是高端快递和经济型快递的代表。前者,比拼的是品牌和服务的溢价;后者,拼的则是成本能力在规模效应中的放大,二者之间的毛利不在同一水平线上。
而根据头部快递公司公布的2022年财报数据显示,几大快递公司的扣非归母净利润规模分别为:中通快递68.06亿元、顺丰集团53.4亿元、圆通速递37.8亿元、韵达股份13.9亿元、申通快递3.1亿元。
“通达系”盈利能力的赶超,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顺丰的焦虑。这也是顺丰之所以将其经济型快递网络丰网,出售给极兔的原因。
根据中通快递内部人员透露,今年其净利目标是奔着百亿去的。
背后的逻辑是,“通达系”的时效产品,主要得益于规模效应带来的弹性空间。运作模式和流程都是一样的,只是各自在节点转运、班车班次的时间上稍作分层。而这样的时效产品运营成本,几乎不会超出普运产品很多,边际成本几乎为0,多出来的产品溢价就是利润。显然,申通联手菜鸟打时效产品,也是想抓规模效应的红利。
时效件,拼什么?
某种程度上来看,以菜鸟、申通以及中通为代表的经济型玩家,当前表现出一定的进攻性,踩在菜鸟卷时效的时间节点升级产品,意味着顺丰、京东们的时效升级,其中多少有点被动防守的成分。
从理论的角度来看:时间=距离/速度。那么,“卷”时效,实际上是在“卷”什么?
1)缩短距离。
时效提升最为明显的手段,是将商品放到离消费者最近的距离。
京东将快递时效从一周缩到半天,依靠的是遍布全国的仓配网络。如今新零售概念下的分钟级配送,则是将仓配网络颗粒度,细化到以社区为单位的“网格仓”+即时配送网络。
当然,距离的缩短,需要商流的配合。对于To C的快递而言,物流需求是有随机性的;而如果加上商流,物流服务其实是可以被计划的。
可以感觉到,基于大数据的引导,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从过去的一仓发全国,转变为云仓的模式。在“6.18”“11.11”等大促的预售模式下,这种优势被放大地尤其明显。
2)优化干线配置。
干线的配置在于提速。没有商流加持的快递企业,要想提时效,过去依靠准时发车的精准卡航,牺牲满载率保证运输时效准点达到;如今,时效提速开始升级到飞机,顺丰、京东、中国邮政、圆通等都开始自建机队,部分甚至开始自建机场。